【天天报资讯】【诗词课堂】“千年风尚”却对菱花淡淡妆:宋代妆容的基本特点(一)『明月几时有』(160)

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【第1859期】


(资料图片)

自“明月几时有”开栏以来,一直陪伴大家赏析古典诗词,学习诗词知识。但其实,除了诗词以外,作者对传统服饰妆造也颇有兴趣,于是,作者一直在尝试,以诗词为切入点,通过诗词,去还原历朝历代的女子形象,解读历史上曾经流行过的时尚风潮。经过长期的酝酿,新系列“千年风尚”终于和大家见面了。第一期,作者想从她最爱的宋朝讲起。

陈寅恪先生曾说:“华夏民族之文化,历数千载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。”

宋代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巅峰,三百余年的赵宋王朝,虽然战乱不断、国运沉浮,但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最繁荣、科技最发达、文化最昌盛、人民最富裕的时代。

在富足的物质生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之上,宋代的诗词、书法、绘画、瓷器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,文人的审美情趣开始对世俗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,女子的服饰和妆造也因此产生了明显的变化,一改唐与五代的绚丽奢华,整体呈现出闲适淡雅、内敛宁静的姿态。

苏轼曾在《与侄书》中说:“凡文字,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,彩色绚烂。渐老渐熟,乃造平淡。其实不是平淡,绚烂之极也。”

宋代文人,深谙“绚烂之极归于平淡”的道理,他们追求清淡、素雅、自然的风格,重视整体的意境,而非局部的精巧繁复。

举例来说,宋代的瓷器是中国瓷业发展史上的审美巅峰,一改唐三彩的鲜亮与张扬,更倾向内敛而清澈的质感,定窑白釉的温润,龙泉梅青釉的淡雅,汝窑天青釉的含蓄,皆取之于自然。

宋人使用极其复杂精湛的工艺,实现了安静内敛、朴实无华的效果,平淡而不枯寡,观之令人身心安宁。宋代女子的底妆,亦遵此道。

宋代抛弃了唐代盛行的“红妆”,“薄妆”、“素妆”开始流行,追求自然淡雅的妆效,用现在的话说,宋代女子喜欢的就是“心机伪素颜”,是像宋代瓷器一般大巧若拙的境界。

在我们今天的想象中,似乎淡妆属于生活和职场,是普通人家女子喜爱的妆容,而风尘女子,则会相对浓艳妖娆一些,但宋代并非如此。

宋代一改以往朝代"抑商"的政策,生产力大为发展,经济尤其是城市经济尤为发达,商业活动比较频繁,汴京、临安、扬州、真州等城市内市肆罗列、勾栏瓦舍遍布。

《东京梦华录》说,东京城中“别有幽坊小巷,燕馆歌楼,举之万数”,而这些“燕馆歌楼”,就是宋代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们最常光顾的地方。

于是,宋代的青楼女子,成了与文人接触最多的人群,她们有着远超出普通人的文化程度和审美水平,装束上,也受文人喜好的影响更多,逐渐引领了大宋王朝女子的时尚风潮。

文人雅士对她们的吟咏也屡见不鲜,这为我们今天回顾历史,窥见宋代女子装束的大致样貌,留下了一扇窗户。

北宋名妓李师师,是其中最出众的一位。

相传,李师师曾深受宋徽宗喜爱,得到过著名词人秦观、晏几道、周邦彦等人的垂青,张先更是专为她创作了新词牌《师师令》,词中这样写道:

香钿宝珥。

拂菱花如水。

学妆皆道称时宜,粉色有、天然春意。

蜀彩衣长胜未起。

纵乱云垂地。

都城池苑夸桃李。

问东风何似?

不须回扇障清歌,唇一点、小于珠子。

正是残英和月坠。

寄此情千里。

这首词勾勒出了李师师的造型,也是北宋文人眼中,最有魅力的女性形象:天然而生的粉面,乌黑垂顺的长发,朱红一点的樱桃小口。

而且,张先还指出了,这种形象并不仅是流行于秦楼楚馆的装束,而是“学妆皆道称时宜”:许许多多的人都在效仿,俨然成为了开封府的时尚造型。

结合其他文人为李师师而做的词,张先所勾勒的李师师,得以越发地完善起来。秦观《一丛花》写道:

年来今夜见师师,双颊酒红滋。

疏帘半卷微灯外,露华上、烟袅凉口。

簪髻乱抛,偎人不起,弹泪唱新词。

假期谁料久参差。

愁绪暗萦丝。

相应妙舞清歌夜,又还对、秋色嗟咨。

惟有画楼,当时明月,两处照相思。

这首词提供了一个很关键的信息,即“双颊酒红滋”。

字面上看来,似乎是说酒晕使双颊微红,但实际上,这点出了北宋妆面与南宋相比,一个显著的区别:胭脂依然受到喜爱,虽不如唐代的红妆浓烈,但两颊的红晕,对于北宋女性来说,仍是不可或缺的妆点,酒红、芙蓉、霞光等,都是常用来形容女子妆面的词汇。这一点可以从其他诗词作品中得到佐证。

晏几道《菩萨蛮》有“娇面胜芙蓉,脸边天与红”,晏殊《浣溪沙》有“晚来妆面胜荷花”、“酒红初上脸边霞”,欧阳修《浣溪沙》有“酒醺红粉自生香”。

眉毛的形态可以从晏几道写给李师师的《生查子》中找到:

远山眉黛长,细柳腰肢袅。

妆罢立春风,一笑千金少。

归去凤城时,说与青楼道;

遍看颍川花,不似师师好。

关于宋代眉形,后面我们还会详细介绍,此处突出了细长这一特点,这也是北宋流行的主要画眉方式。

另外,“细柳腰肢袅”对李师师的身材进行了描述,这与我们今天对宋代女子的直观认知也是一致的,即以纤细苗条为美。

周邦彦为李师师写的《洛阳春》也选取了类似的角度:

眉共春山争秀。

可怜长皱。

莫将清泪湿花枝,恐花也、如人瘦。

清润玉箫闲久。

知音稀有,欲知日日倚阑愁,但问取、亭前柳。

眉毛如春山一般秀丽,却总是微蹙,清澈的双眸,仿佛随时要留下泪来,眼泪落到花上,花也如人一样消瘦。

如果说晏几道着重刻画了外貌,那么周邦彦则进一步点出了这幅妆容的核心要义:愁。

事实上,从北宋中后期,至南宋,女子妆容的灵魂正在于此:她们努力从各个细节上,营造出忧愁而柔弱的姿态,这暗合了当时的社会风气,也符合“程朱理学”对女子的要求,因而得以风靡了上百年。

来源 | 我们的太空(ID:ourspace0424)

原标题:《【诗词课堂】“千年风尚”却对菱花淡淡妆:宋代妆容的基本特点(一)『明月几时有』(160)》

关键词: